信用卡是以pos機為基礎(chǔ)載體的,想要用好卡,pos機達標是最核心、最基本的。
這個如果做不好,不管你如何折騰信用卡都是徒勞的。
目前市面上的pos機主要分為兩種品類,一個是銀行的機器,另一個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機器。
我們自己手里拿到的都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機器,銀行的機器用不了,即便有也是不能用的。
市面上第三方的機器很多,比較有名的比如閃電寶PLUS。老人們說人分三六九等,而這些機器也同樣如此,有的機器相對好用,而有的機器很爛!
如何判斷機器的好與壞呢?標準是什么呢?
是機器跳費率的嚴重程度,就是我們經(jīng)常說的是否跳碼
費率就直接決定了信用卡的死活。
在2016年96費改之后,現(xiàn)在費率有三種:0.6的標準費率、0.38的優(yōu)惠費率、公益類的0費率。
正常來說,市面上消費者所能接觸到的商戶。大多數(shù)都是標準費率商戶,也就是刷1W手續(xù)費是60元,這60元由信用卡發(fā)卡行、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中國銀聯(lián)三方分成。按照規(guī)定,60元的手續(xù)費,銀行賺42、銀聯(lián)賺6、剩余12是支付公司的利潤,這是一個正常的利潤分配。
但事實上背后要復雜得多。
支付公司要生存,生存的唯一法則是占領(lǐng)市場份額!
如何占領(lǐng)?
必須線下招代理去干推廣。
那代理憑什么推廣?憑什么干活呢?
發(fā)工資(分潤)
在支付領(lǐng)域來說,工資就是分潤,這是一份非常誘人的管道收入,也可以理解為被動收入。你成功簽約一位客戶了,那么他刷的任何一筆費用你都能拿到分潤。
支付公司只能通過高額的分潤來瘋狂招代理,從而快速占領(lǐng)市場,擴大交易量。
但是支付公司何止一家,全國范圍的收單機構(gòu)就幾十家之多,競爭非常激烈。
你給代理開萬五,我開萬八,他開萬十,另外一家開萬十二,哪一家給的分潤多,代理就給誰干活,這樣的惡性競爭。甚至某家支付公司給下屬二級代理的分潤就高達萬十四。這是什么概念?就是用戶刷1W元,只算代理就能分潤到14元。
一筆正常的交易,支付公司只能賺萬十一點七五,給代理的分潤就高達萬十四。
那不是賠錢嗎?
賠錢?不存在的,羊毛刀到底還是出在羊身上。
支付公司想要保本,只能在費率做一些手腳,0.6標準費率的話,支付公司能賺11.75。
那么如果偷梁換柱走優(yōu)惠類費率呢?
優(yōu)惠類費率是0.38按照規(guī)定,銀行賺30元左右,銀聯(lián)賺5元左右,那剩余的25都是支付公司賺的,這不就翻一倍嗎?這樣的話莫說給代理萬十四的分潤就是萬十六的分潤,他還是賺錢的,這就是跳費率,我們俗稱跳碼。
那最后買單的是誰坑的是誰?
是銀行??!
正常一筆交易,本來銀行能賺四十多,最后只能賺三十。
如果是公益零費率,銀行是賠錢的,所以利潤受損的是銀行。
這個時候就有客戶會說,銀行吃虧了跟自己有什么關(guān)系?
怎么沒有關(guān)系?關(guān)系非常大
客戶手里拿到的可是銀行發(fā)給你的信用卡,吃著別人的,喝著別人的,最后還砸人家攤子,不讓人賺錢,銀行能受得了嗎?所以最后吃虧的還是客戶自己,這就是跳碼的原理。
跳碼本質(zhì)上是源于殘酷的市場競爭和部分企業(yè)貪婪的欲望。
當競爭逐漸白熱化,最終受害的是第三方的消費者,這個局是無解的,至少在當下無解,只要有信用卡交易就需要pos機,這個市場就會有競爭。
即便沒有競爭,某些機構(gòu)也扛不住跳碼的巨大利益。
你想想利潤至少翻一倍多,零費率的話利潤是六倍,換作是自己,自己能經(jīng)得起誘惑嗎?
這么大個市場就沒有有良心的支付公司嗎?
有,但是大環(huán)境市場下不允許,因為分潤開低了,代理就會卷鋪蓋走人、跟別人跑路。
有一些重視用戶體驗的支付公司,盡可能通過少跳碼,抬高費率的形式來維護成本,從而減少跳碼的頻率。但是又有幾個人愿意用高費率機器呢?絕大多數(shù)人還是愿意選擇低費率機器,因為便宜。
如何選擇一款機器?標準是什么
有一個基本的標準,高費率不一定都好,但是低費率一定都不好。
當你還在為信用卡額度發(fā)愁時,低頭看看自己手里的機器。這個最基本的工具是否靠譜吧?
- 信用卡信息咨詢
- 掃碼添加微信
-
- 星辰說卡
- 掃碼關(guān)注公眾號了解更多產(chǎn)品
-